面对这样一张"关于推荐优秀学生撰写成长启示录的通知"时,我感到难以下笔。首先,我不够“优秀”,或者说我从来不以这强加于人的“优秀”二字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其次,所谓“一个人的美食可能便是另一个人的毒药”,每个人的成长环境迥异,经历也大不相同,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梦想,如果这“启示”可以不带来太多坏的影响,那也算是谢天谢地了。
不过的确,作为附中的学生,我相信大家都具备一些独立判断甄别的能力,如果大家在看我这篇所谓“启示录”时能够开始再次调动对自己现状与发展的思考,我觉得它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了。
如果说高三这一年中,我有什么事情能让学校,家长和自己都非常满意的,那就是我快速进步的成绩了。截至高三上学期的全校排名中,我的综合排位在理科生中是最后的20%,也就是到了无校可上的地步。那时分数条上显示的级别也是红色的"专科"字样。而当高三下学期的一模时,我的名次已经提升到了全班第二。在此期间,我还经历了自主招生与国外大学的面试,可以说真正对付课内学业的时间也并不算多。不过,这段日子是我整个高中三年最充实的时期,也是一个自我全面成长的过程。
高三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意味着进入18岁,步入成年。不过面对高考的洪流,许多同学丧失了自我,盲目地投入到狂热的气氛中去,不但使学习降低效率,失去了提升自我的本意,而且错失了一次绝好的塑造自我独立人格的机遇。在我看来,当高考成为高三的最大议题时,没有必要去把它认作是一场劫难。相反的,利用高考这次机遇改变自身,可以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
于是我便将高考当作一个课题来做,通过合理的课题分解,将提升成绩的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计划,坚持实施。而实施这些计划所需的资源,便是课堂、课本、辅导资料、笔记、同学交流、课外辅导等学习媒介,与时间,体能,心理状态,金钱等物质基础。通过整体的规划与每天的规划,合理分配这些资源,便能将学习效能最大化。分配的标准有两点,一个是要事优先,即重要的,紧急的事情放在前面;一个是一时一事,即把相同类似的任务集中在一个时段,做事时全神贯注,避免任何其他事物的干扰。所以说,到了高三后期,我完全没有参与到周围同学狂热的做题氛围中间去,甚至很多时候作业只字未碰,只为了留出更多时间去整理消化吸收已学知识;或是利用好我校优秀老师这一优势资源,单独找老师辅导答疑。
这一切提升学习效能的举措使我在比他人花费时间少得多的情况下,学习成绩显著提高。
当然,上述的一切有赖于心中坚定地信念。无论是面对同学家长还是老师,当他们试图影响你时,心中要有清醒的认识,做出自己内心深处认为正确的抉择。毕竟人无完人,毕竟没有人比你自己更了解你。
高三也意味着众多的机会:各类竞赛,各类自主招生以及最后的高考,都是进入高校的途径。当通过规划,仔细筛选适合自己的去参与之后,成功与失败也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议题。所谓“有教训的失败不算做失败,而稀里糊涂取得的成功就一定是失败”。高三时我也经历了无数的失败,但每次失败过后的总结体悟,使我感觉到了真正的成长。就像乔布斯在斯坦福演讲时所说的:"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高考是人生中的一朵小浪花,而真正的滔天巨浪,靠的是每时每秒的不懈努力汇聚而成。所以,保持“求知若饥,虚心若愚”是提升自我,把握机会的最佳状态,而并非为眼前的得失所踌躇。
当然,高三并不意味着只有学习。
书籍是我高三道路上的最佳伴侣:励志书永远使我保持着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关学习方法的各类理论使我找到了一些个人提升的捷径,社科类图书使我更深入地探究着这个世界,还有经典的小说让我保持着敏锐的神经。而与这些伴侣相处的最佳途径就是思考,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这样才能免于思维被作者所绑架,才能在书海中对比甄别,保持自身原有的思维活性。
运动也陪伴着我的高三生活,可以这样说,考试便是一种具有体育精神的竞技活动,因为考试过程中,奋力地拼搏产生做题的速度,不懈的抗争产生对付难题的持续动力。所以平时的运动不仅有助于减压,有助于调节体能,更有助于培育一种考试精神。
至于社会交往方面,个人建议到了高三下半学期可以封停即时通讯(如QQ)与社交网络(如人人)的账号。一来是这样一个时间段同龄人已经不再频繁登陆,上线者不免会产生凄凉落寞之感,二来是减少干扰,可以留出大量时间到读书,健身抑或学习中去。
还有一些细枝末节,诸如各门考试答题时的操作建议,我将会陆续发布(人人相册)。希望学弟学妹们在高三能完成一个精神上的升华,走一个不需要解释的骠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