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ortfolio
  • Blog
  • About
Whiplus Whiplus

Whiplus

  • Portfolio
  • Blog
  • About

给学弟学妹: 独立判断,独立思考,让别人聒噪去吧

2010/07/13 Whiplus 人生规划, 复习策略, 学妹, 学弟, 独立思考, 高考 present

面对这样一张"关于推荐优秀学生撰写成长启示录的通知"时,我感到难以下笔。首先,我不够“优秀”,或者说我从来不以这强加于人的“优秀”二字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其次,所谓“一个人的美食可能便是另一个人的毒药”,每个人的成长环境迥异,经历也大不相同,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梦想,如果这“启示”可以不带来太多坏的影响,那也算是谢天谢地了。

不过的确,作为附中的学生,我相信大家都具备一些独立判断甄别的能力,如果大家在看我这篇所谓“启示录”时能够开始再次调动对自己现状与发展的思考,我觉得它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了。

如果说高三这一年中,我有什么事情能让学校,家长和自己都非常满意的,那就是我快速进步的成绩了。截至高三上学期的全校排名中,我的综合排位在理科生中是最后的20%,也就是到了无校可上的地步。那时分数条上显示的级别也是红色的"专科"字样。而当高三下学期的一模时,我的名次已经提升到了全班第二。在此期间,我还经历了自主招生与国外大学的面试,可以说真正对付课内学业的时间也并不算多。不过,这段日子是我整个高中三年最充实的时期,也是一个自我全面成长的过程。

高三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意味着进入18岁,步入成年。不过面对高考的洪流,许多同学丧失了自我,盲目地投入到狂热的气氛中去,不但使学习降低效率,失去了提升自我的本意,而且错失了一次绝好的塑造自我独立人格的机遇。在我看来,当高考成为高三的最大议题时,没有必要去把它认作是一场劫难。相反的,利用高考这次机遇改变自身,可以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

于是我便将高考当作一个课题来做,通过合理的课题分解,将提升成绩的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计划,坚持实施。而实施这些计划所需的资源,便是课堂、课本、辅导资料、笔记、同学交流、课外辅导等学习媒介,与时间,体能,心理状态,金钱等物质基础。通过整体的规划与每天的规划,合理分配这些资源,便能将学习效能最大化。分配的标准有两点,一个是要事优先,即重要的,紧急的事情放在前面;一个是一时一事,即把相同类似的任务集中在一个时段,做事时全神贯注,避免任何其他事物的干扰。所以说,到了高三后期,我完全没有参与到周围同学狂热的做题氛围中间去,甚至很多时候作业只字未碰,只为了留出更多时间去整理消化吸收已学知识;或是利用好我校优秀老师这一优势资源,单独找老师辅导答疑。

这一切提升学习效能的举措使我在比他人花费时间少得多的情况下,学习成绩显著提高。

当然,上述的一切有赖于心中坚定地信念。无论是面对同学家长还是老师,当他们试图影响你时,心中要有清醒的认识,做出自己内心深处认为正确的抉择。毕竟人无完人,毕竟没有人比你自己更了解你。

高三也意味着众多的机会:各类竞赛,各类自主招生以及最后的高考,都是进入高校的途径。当通过规划,仔细筛选适合自己的去参与之后,成功与失败也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议题。所谓“有教训的失败不算做失败,而稀里糊涂取得的成功就一定是失败”。高三时我也经历了无数的失败,但每次失败过后的总结体悟,使我感觉到了真正的成长。就像乔布斯在斯坦福演讲时所说的:"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高考是人生中的一朵小浪花,而真正的滔天巨浪,靠的是每时每秒的不懈努力汇聚而成。所以,保持“求知若饥,虚心若愚”是提升自我,把握机会的最佳状态,而并非为眼前的得失所踌躇。

当然,高三并不意味着只有学习。

书籍是我高三道路上的最佳伴侣:励志书永远使我保持着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关学习方法的各类理论使我找到了一些个人提升的捷径,社科类图书使我更深入地探究着这个世界,还有经典的小说让我保持着敏锐的神经。而与这些伴侣相处的最佳途径就是思考,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这样才能免于思维被作者所绑架,才能在书海中对比甄别,保持自身原有的思维活性。

运动也陪伴着我的高三生活,可以这样说,考试便是一种具有体育精神的竞技活动,因为考试过程中,奋力地拼搏产生做题的速度,不懈的抗争产生对付难题的持续动力。所以平时的运动不仅有助于减压,有助于调节体能,更有助于培育一种考试精神。

至于社会交往方面,个人建议到了高三下半学期可以封停即时通讯(如QQ)与社交网络(如人人)的账号。一来是这样一个时间段同龄人已经不再频繁登陆,上线者不免会产生凄凉落寞之感,二来是减少干扰,可以留出大量时间到读书,健身抑或学习中去。

还有一些细枝末节,诸如各门考试答题时的操作建议,我将会陆续发布(人人相册)。希望学弟学妹们在高三能完成一个精神上的升华,走一个不需要解释的骠悍人生。

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2010/01/01 Whiplus present

“和谐”一词很有意思。“和,有禾入口;谐,人皆可言。”
“有禾入口,人皆可言”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前者是人道主义,后者是个人主义。两者互为辅助,也不乏有矛盾之处。
上篇文章末尾提到的“宽容”,说的便正是后者。

三等人
奥威尔在《1984》中将人分为三等,曰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无论社会格局怎样变化,人群三分的格局基本都是不会改变的。我赞同。也正是这样的三类人,左右着下一个十年中国的前途:

下等人是指在劳苦之余无暇旁顾的一类人,他们每天为温饱而操劳,不可能去学习知识或是思考。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他们完全满足了安全与生理需求(对于前两者的顺序,我与他的意见不同,我主张“安全第一”),为了争取到更好的生存,不被社会排挤而导致死亡,他们社会行为的动机是建立在第三层“社会需求”层次上的。由于缺乏知识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常常会自觉的接受上等人与中等人的引导或是瞒骗。“如果他们有目标的话,无非是取消一切差别,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温斯顿幻想着的“希望在无产者”,也终是被嘲笑的幻想罢了。

中等人是有一定经济基础,不用每天为温饱而发愁的人。它们可以接受进一步的教育,于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选择是否与社会“同流合污”。他们渴望的是更高的社会地位,渴望他人的尊重,也就是第四层的“尊重需求”。当然,较低级的需求,比如社会需求,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下需要。他们渴望成为上等人,或是去争取所谓民主,扩大自身的权利。他们中的有的有求知欲,有的上豆瓣,有的翻墙,知识与团结臧否左右着他们的命运。

上等人有经济基础,有社会地位,有控制的权力。他们要做的,就大部分人而言,就是控制控制再控制,以达到第五层“自我实现”的目的。当然,完全达到是不可能的,对权力的渴求其实是永无止境的。他们的地位十分危险,因为他们可能随时会被中等人拉下马,所以他们也可能会做出妥协。

两种社会
集权社会,便是社会资源大部分集中在上等人手里,或是实质不变而名义上的国有。少数人拥有大多数的资源,相应的权力也就不受限制。最近,中国社科院专家们珠圆玉润的报告:“外企社会责任指数远远落后于国企,电网领先”就很能说明问题。
而民权社会中,虽然权力仍在诸如财团类的上等人手里,但由于资源的总和相比集权社会较少,于是权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受中等人的限制。于是便有议会,能用的宪法,还有分权与制衡。

一个改变
对于这样的社会格局,一般只有三种方式能够促成改变。一种是外部力量入侵,这里略去不谈。第二种是中等人反对上等人的力量强大,可能会带领下等人进行颠覆,成功之后转为上等。第三种是上等人的内部消极分裂,以至于自我颠覆或是与中等人妥协。
所以在民主的普世化这一命题上,我是不赞同的。穷人感兴趣的和关心的是面包而不是民主,即使他们发出了呼喊,也是在中等人的指导下扯开嗓子。尽管他们也许最迫切地需要民主,可他们知道民主是什么,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吗?
下等人需要的面包,是人道主义。上,中等人都要拉拢下等人,以达到自身的目的。人道主义,便是最好的利诱之物。所以人道主义才能成为当今普适的哲学。

进步思想的矛盾

人道主义意味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也意味着施舍,意味着不平等,这又与中等人那个人主义所呼吁的人人平等有矛盾之处。人道主义常常成为上等人扩大权力的借口,这一冲突也把中等人们摆在了十字路口:道义妥协自由,还是自由妥协道义。这个矛盾也将中国摆在了十字路口:极权社会还是民主社会,抑或维持不变。

上等人的危机
互联网使中国公民受到了真正的教育,在多年的政治宣传下下,外部世界相异的观点可以使中上等人由笃信转向怀疑,再由怀疑转向宽容,即“兼听则明”,虽然不乏无论左右的FQ开始口诛笔伐,但一旦中等人开始掌握了一定的在国内教育中永远无法触及的社会知识,他们便开始怀疑这个社会架构与上等人的存在必要性。这便是集权社会中上等人的危机,所以,控制媒体和互联网是当今保守派上等人的主要任务。当中等人被严格控制起来后,1984中的极权社会便完美的形成了。
但上等人中的开明者会在内部进行权力平衡,所以中国政治的走向,决策者往往会成为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否这就是唯一因素呢?

中等人的崛起
昨夜今晨的overnight party,吴泽昊与我应该是最后进入睡眠状态的,我们从数码扯到教育,又扯到了政治。我们的观点还是相近的,只是在中等人的作用方面出现了一些分歧,即中等人的力量能否足以改变社会格局,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背景下。
中等人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进入上等人的阶层,或是力量强大使上等人妥协,这些毋庸置疑,但社会变革的主因还是“上等人”。对于中等人自身来说,革命历史中最主要的格局变革方法,但在今天的中国,那是不可能的,具体的原因大家是懂的。那么其它的方式,比如宪章事件,最近也以失败为告终,但这确实还是在一种特定的背景下特定的人发生的一种特定的情况。在下一个10年或是50年,谁也说不清楚。这个问题暂且告一段落,有兴趣的思想家可以在下面回复自己的观点。

宪章事件虽说以失败而告终,但并非真正的失败,因为它激起了新一轮对于中国何去何从的讨论——中等人在崛起,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
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
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新华字典1998修订本p673页《常用标点符号用法简表》

装逼,自卑感与社会认同

2009/12/13 Whiplus 弗洛伊德, 校内, 装逼 present

关于人类行为的究极动机,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弗洛伊德有泛性论,阿德勒有自卑感一说,而我是持“生存决定”这一观点的。我对弗老并不感冒,他的书读起来也并不痛快,而加之自己那个破理论也并不成熟,所以今天来谈第二种。

很多人在与别人交谈时喜欢重复自己的话,或者故意的加强语气,又或者是喜欢讲一些其实一点都不好笑的笑话,在校内上不停的发状态,我暂不对此表态,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行为都是自卑感直接驱使的。自卑感使他们努力做出让自己看来改变自身环境的行为,以努力消除这种自卑的不快感觉。我并不认可所谓自卑情结的说法,因为我相信自卑是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的,而且比众人所想象的严重得多。尤其是在中国,自卑感已经深入到了几乎每个人的内心。

“装逼”一词很有意思。按我的理解,“装逼”就是一个个体,向一个他所在群体认为的上层群体靠拢的过程,无论这个上层群体是否为杜撰出来的。中国伟大的学校教育抹杀了大部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的精神,于是他们向外界学习不是自我的超越,而是向群体的靠拢。所以装逼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获取社会认知的方法。其实,所有人在这社会中,都会有意识无意识的模仿所在的群体,“别人打游戏,我也打游戏;别人喝可乐,我也喝可乐;别人追星,我也追星。”(老俞语)这都可以算作广义上的装逼,目的无非是换取社会的认同,以消除自卑之感。而装逼装得好的人可以自然而然得融入圈子,而装的不好的,那么恭喜你,非但社会认同得不到,反而会落着一个“装逼”的名声,从而遭到那些“最讨厌装逼的人“的口诛笔伐。

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下,一个脱离群体的个体直接面对的就是死亡,所以装逼的人们活了下来,人类的基因链条也就多了装逼这一环。同时,人们再消除自卑感的过程中,通常是带来积极的生存力进步而不是YY,所以自卑感也一代一代的通过基因的特殊构造传承下来。这也许又引到了我的生存决定论的观点上,其实我也就是这个意思:无论是自卑感还是性冲动,抑或是我之前某篇提到的征服欲,都是指向生存的各种人类基本欲望。为了获得社会认同,有的人用自己的实力说明一切,并适当的装一点逼,而更多的人则逼少而装多(注意这个词是动宾结构而不是偏正),于是便遭人耻笑,我表示同情。

BurgerKing是一家很有意思的店,看得出来它在每家店打下所在城市的烙印,是想打入中国争取中国社会认同的举措。纵使它拥有着比M记更多汁的汉堡,可这丫不会装逼,我看着店内墙壁壁纸上各种南京景点,心想体验这座城市也犯不着来洋快餐,直接去南京大排档得了。于是,正如我想得那样,这店的日子不甚好过。不过,如果它早个十年进入中国,也许没人会管它装不装逼,汉堡能吃就行(当然它的薯条也成问题)。

所以,要获得社会认同,而不是自己所YY的社会认同,实力永远是第一位的。推而广之,要想获得社么东西,首先应该问问自己现在有什么,自己还能为了它付出什么。已经获得的,如果是他人的强加,而自己永远不可能用努力而得之,那大可抛开不管,而非心安理得。只有认识社会物质自然相符,才是人与万物合一的理想境界。

明星们是我眼中的可怜人,他们不过就是一群有的连艺术家都算不上的杂耍艺人,却不断的受到了许多群体盲目的追捧而非对其本人艺术境界的欣赏。所以他们丫的有些就真把自己当一回事儿了。”上帝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使其疯狂,必先使其辉煌。“这样娱乐圈就成了最浑的一摊浑水,也是破事儿最多的地方,尤其是韩国。

我不否认。我过去一定是,现在应该是,将来可能是,或者也许永远是一个具有强烈自卑感的人。上面的许多案例也皆是以本人作为反面教材,那些投鼠忌器的日志,那些以为一蹴而就的幻想,都是垃圾。装逼要会装,戒之慎莫忘。我不得不感谢尹豪这个诤友上个学期给我提的许多美好的建议,可惜本人当时从善如大石当中流,以恶言或不屑以蔽之,实属悲具。

我这篇破文章不是教大家装逼,而是告诉大家,其实装逼也是有资本的。先贤的成长的曲折路照耀着我们,是可忍,孰不可忍?咱们没这个资本,花的又不是自己挣来的钱,所以还是多做事儿,装逼嘛,要适当。

鸟节快乐, Whiplus

2009/11/07 Whiplus present

11月1日,晚上快九点的样子,寒风吹彻,地上到处是飘散的纸片和落叶,校园里面一片狼藉。夜里的校园空荡荡的,被蹂躏过的鲁迅园更是毫无生机,只是间或有情侣从地下车库的出来经过此处。我推着车,望着那一片所谓的肃杀,却觉得别有一番情调。

 

就在五个小时之前,我在机房511听到了初赛被淘汰的消息,随即狼狈地走出机房,当然,也强颜着微笑。这条我五年多为之奋斗的道路,呆了三年的实验楼五楼,竟是如此不堪地戛然而止,挥手而别。整个一下午,我都尽力去避免回想当初那美好的保送憧憬,那个瞬灭的巨大肥皂泡。我太想赢了,以至于我被我从未想过的方式狠狠击败。

 

有个拿着花瓶的人走在路上,一时没拿稳,花瓶摔在地上碎了,但他连头也不回,继续向前走。路人们很是费解,此人便丢下一句话: 花瓶碎了就是碎了,回头,惋惜,悲伤,这些便毫无意义。

 

虽然又要重新拾起那一堆几近空白的X年高考,Y年模拟,虽然要擦拭伤口,拂去灰尘,重新来过。可我认为我并不痛苦,或者使用某些人的话说,我可以像SB一样幸福着。至少我还年轻,至少世界还是给了我一条路,让我去闯荡,至少我还能依稀看到远方的灯塔,给我指引着方向,至少我还能拥有那些个,就像某个文艺青年所说的,无数次的失败与寥寥的成功,让我看清了脚下的路。

 

这一个月的修行之路,也许是艰难的。不过在家的读书,度道,吸吮抚摸着自己的内心深处的罪恶,以致稍有所悟,感受到的是真正的成长。

 

脚踏车伴着嘎吱的响声驶过了水佐岗那个原来的新东方总部大楼的空骨架儿,残破的玻璃渣,裸露的钢筋,还有残破而不足遮羞的广告布,似乎仍在垂死挣扎,伴着我年幼时那些个幸福的憧憬,美丽的梦,还有那一帆风顺但并不能带给我快乐的年代,在秋风中等待着最终的消亡。

 

独立思考诚然要耐得住寂寞,可我并不孤独。今天大家的短信抑或是留言令我很是感动,也自感有愧。毕竟大家把我这个小p孩拉扯这么大不容易。认识你们,实乃本人之大幸焉。

 

其实这个鸟节没有什么好过的,不过自己走到了今天还真算不容易,还是对自己说声生日快乐:

HAPPY BIRDay, Whiplus!

谋事在人

2009/10/17 Whiplus present

本以为初赛就像小怪,刷两下就可以踩在脚底。没想到手一抖,咱的命运也许就不被自己掌握了。今天我算是灰溜溜地穿城走回了家,头顶一大片乌云。

 

不要玩弄生活,否则它就会玩弄你。

 

学霸和神的境界不是半个小时就可以突破的,考试才是上天派下来给你自我反思和远大前程的神,所以要以一颗谦卑的心,微笑而尊重地面对。不要计较他给你的是多还是少,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自我的超越才是必然。

秋后算账

2009/09/12 Whiplus present

9月10号教师节,一年一度回树人。物是人非,感时伤怀,bullshit。

 

 

附中两年放荡地“享受生活”,上课睡觉,到处蹭选修课,啃图书馆的杂志,与各种类型囧异的人接触,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终于也逃不了做大叔的一把年纪。出人头地算不上,好歹是在屡败屡战中活过来了。

 

无论是勒夏特列,楞次,还是达尔文,马克思,都告诉我们自然规律总是会起缓和的作用。许多事情看似决定你的命运,实际上也只是一朵浪花。所以对于所谓考试的状态来说,无论考前吃了什么,睡得怎样,干了什么事情,只要不太过分,你准时的出现在了考场,这都没有关系。这是我多年失败中的第一条经验。

 

新班主任陈峰是个豁达的爷们,与陈艳的小资产阶级情调囧异,与陈熙的happy倒是有点儿雷同之处。在这个年代,到处都是人走的路,这也是他的开场小故事告诉我们的。所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要在做事的时候想到任何关于成功或者失败的事情,DO NOT MAKE THE JUDGEMENT EARLY.总结总是在成事后完成。这是第二点。

 

 

转身变超人,秋后再算账。

1 …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