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ortfolio
  • Blog
  • About
Whiplus Whiplus

Whiplus

  • Portfolio
  • Blog
  • About

Create the best journey

2019/08/22 Whiplus present

我的人生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创造最好的旅程”。

一个好的旅程是充满惊喜的。它使人从一成不变的生活中解脱出来,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之处。它同时也与生活有着共同之处,尤其是当你在地球的另一端,也能找到与你享有相似价值观的人或者物,使你更深刻的理解自己。

一段旅程不仅仅是去哪里玩,也可以指一场活动,一个产品,一个团队。在热烈的氛围中,在使用的体验中,在工作的热情中,感受惊喜,找到知音,便是我奋斗的目标。

当然,一段旅程也会有种种的制约条件。时间,成本,劳力。需要对这些客观条件有充分的理解,但千万别被它们所制约。因为,你总能找到方法去获得代替的资源,但是旅程自身的惊喜,需要的是对惊喜感觉的认知与创造。

过去的数年中,我太过看重自己所拥有的条件,现在才明白它们更多的是对自己的“制约”罢了。如何才能让自己开心,需要诸多设计与舍弃。

感觉这次在东欧和北欧捡了自己一条命。既然捡了一条命,那就好好去对待它。

新的前兆

2019/07/13 Whiplus present

不知为什么,标榜冷静的我最近的心情却是大起大落。失望,后悔,感动,执着,感觉自己就是一台感情机器,给我一点酒精,稍有不慎就哭出声来。

但是最强烈的感情,还是对过于悠闲的现状的不安。在公司内处于一个良好的位置,完成好相应的任务,然后回家刷会儿手机倒头便睡,简直是慢性自杀。就连CTO的上司也对我说,你对于宏观局势的把握很完美,可惜无法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去。

是啊,我也觉得,对于我来说,这是做点什么的最好时机。有想法,有人脉,或许还有钱,是时候全力以赴去做点什么了。我最热爱的无外乎旅行,为旅行者最大化自己的旅程贡献些许价值,也许是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的第一步。

当你感受到一切的前兆都扑面而来的时候,这就开始动手了。

何德何能

2019/06/03 Whiplus present

荣幸受邀成为今年TEDxKeio的讲者,10月回母校庆应鬼扯一番。周末和负责我的讲者对接成员见了面,瞟了一眼今年的讲者名录,都是赫赫有名的学者艺人,不禁低头只叹自己,何德何能。

不仅是何德何能,而且还不断退步。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血,竟成了每周混这日子盼着周五。就像那部电影说的一样,讲过很多道理,但终究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的确着手了多个项目,但要问真正对这个社会产生了多少可测量的影响?我便想赶紧换个话题。

无法测量的东西太容易变成自我满足了,这是古今中外众人皆知的道理。有梦想,有行动,当然重要。总结也好,转让也好,摧毁也好,去收拾自己做的烂摊子,更加重要。我也觉得自己的道理是好的,但是,讲道理的那个人还差了不少。这个和同样的作品由不同的艺术家作为创作者它们对社会的影响力截然不同一样,传声筒是谁太重要了。问题是我还差得太远。

还有4个月,准备全力以赴,去做一些与一个TEDx讲者的身份相符的事,是为记。

自己完结

2018/10/14 Whiplus present

上个月突如其然地被调动。做了一年市场与活动,新公司新职场,也算不忘初心,投身于HR Tech业界。

SaaS的商业模式在国内已经铺天盖地,在日本还刚刚起步。现在最主要努力方向是服务闭环,即提供一站式人事解决方案,使顾客能够只通过我们的系统完成人事的各项决策,而无需去苦苦挖掘其他手段。我们称之为“自己完结”。

人也需要自己完结。夸下的海口,决定的目标,许下的承诺,甚至买的东西,交的朋友,都需要某一种方式去“完结”:在某一个时间点上,要么实现,要么放弃。

在这个复杂的时代,我们愈需要的便是轻装上阵,整装待发。今年在公司的自我评价考核表上也应该是这样的,也希望自己能够有所变化,从而推动整个业界的惊人变化。

毁灭教室

2018/07/04 Whiplus present

投身到教育业界一年,深感无论在世界何处,与现实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最为脱节的便是教育行业了。在Pokémon中的小智们不需要上学就能收获智慧和力量,在现在用我们的技术也能够做到。

不管是大数据还是ISIS,未来的机会和挑战将不局限于一个地域,而是分散于整个世界。科学,政治和经济的联系将愈发紧密,我们将处理的事情不再局限于一个学科之内。随着高龄化的推进和AI伦理的健全,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从事前所未有的事业,而现在的职业则逐渐消失。把学生们困在狭小的教室16年甚至更多,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情。

高效的知识工具将代替现有的老师,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现实将代替反复的习题。给一份地图,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小智,上路吸取知识,在地解决问题。在充满迷茫和不安的未来社会,我们需要培养一批可以真正解决问题的战士。

这是最好的时代,将来是最坏的时代。只有毁灭教室,才能保证我们的未来不被毁灭。

当局者迷

2017/11/21 Whiplus present

工作半年,人生的追求已经忘却得一干二净。上个月被一个朋友大骂一通,这才如醉方醒。总是以一个导师的身份教导别人去找寻自己的梦想激情,自己却因为自己的新办公室,收到了谁的接见,拿了什么身份,而兴奋不已。

自己都看不下去了。

环境真的太可怕。步入职场之后,受容环境和团队协作固然重要,但失去自己的追求之后,前方便是一生碌碌无为的无尽深渊。你无法去完全一个组织集体对于个体意识的侵蚀,但你可以去抵抗,去坚守,甚至去利用组织来实现最大化的个体自由。

当然这个组织集体不会教给你这些,就算长期而言组织的变异和进化是存续的必须要求,但在短期内,复制和分裂才是组织机体持续维持的本能。

所以我会要求我的团队,不管你做什么,在作为团队的一份子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之前,你一定是为了自己所向往的生活和自由而努力工作。

在口口声声为他人承担责任之前,请首先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最好的时候

2016/11/16 Whiplus present

上周过了生日,在4个meeting的间隙,新同学们为我筹划了一场小聚,很是感激。真是太忙,忙到忘了总结。

对最近的生活感到满意。去欧洲之前糟糕的作息得到了极大改善。几乎每天去不同的公司访问,每周去一个地方出差,新的想法时常注入脑海,不断迭代。所在的社团汇集了来自日本各地最优秀的学生,所处的研究室更是政要云集。这多出来的一个学期,也算是赶上了好时候。

生在20世纪末的我们的确是赶上了好时候,往前是贫困,战争与动乱,往后是气候异常,人工智能和政治正确。而90年代以来的这一路则似乎是风调雨顺,迅猛发展。我相信,人类的发展势头越猛烈,自取灭亡的那一天就越近。比如过快的发展带来的观念变化已经让很多人忘记,以至于丢弃了过去的生活方式,方便快捷的现代文明甚至让我们失去了选择回到过去的权利,我讨厌这样。我并不想让每个人都认同传统的价值,但至少,在前进的过程中,我们能遗忘遗弃的少一些。

昨晚和一个传统工艺品行业的前辈社长聊天,她说很多中国人过来买他们的产品,是因为他们在日本,在这家公司,找到了在文革中大陆失传的手艺。如果这些技艺在日本失传,那到哪里都不复存在了。

文革之于国人恰如战败之于日本,让许多人意识到了政治正确的危害性。越上层的人越少用情绪来思考问题,但是更伟大的人会保持一份对人性的坚守,岂因祸福避趋之。

你是谁呀

2016/09/14 Whiplus present

每一次去飞机场都好像是去一次存档点。每一次离开一个城市,带上的只能是少量行李,熟悉的街道和朋友却无法一并打包带走。回来时,脑海中那潜藏许久的记忆又在熟悉的街景中慢慢加载,去图书馆熟悉的位子上看书,和熟悉的饮食店老板寒暄,只不过是多问一声“你去哪儿啦”,然后继续扯家常,好像从未离开。

在这个充分依赖代步工具与通信设备的今天,人的意识已经不属于他的身体本身,而是扩散到了城市各处以及虚拟的云端。而在这个高度运转的协作社会,你将不断地去想一周后的此时此刻你正在地球的哪一端,你正在做什么,你下一步应该再去哪里,再做什么。如此,人的意识甚至不属于此地此刻的自己,而是某个时刻,某个地方的自己。

早安,你是谁呀。

殊途同归

2016/09/06 Whiplus present

我在想,今后每次失眠,都可以来写一篇东西。

时间快得真是可怕。去年的现在,我刚从东京飞抵伦敦,下飞机后和同去的5个日本同学吃了难以下咽的埃塞俄比亚菜,至今惶惶。对伦敦的印象一直是永远阴沉的天和那层薄雾,现在却又怀念起了。相比于纽约的明媚赤裸,历史带来的阴霾往往藏着更多发现未知的可能性。不过也好,两周前去了心心念念的巴黎,卢森堡公园里读书的氛围与万神殿附近熙熙攘攘的露天咖啡馆,是我见过的城市生活中的最高水准。

玻璃裤衩和CBD总有看腻的那一天。当农业生产,工业制造被机器取代的今天,当产品开发,商业运作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明天,我们还能干什么。感谢造物主让我们人类成为一种无比复杂,难以彻底解构的形态,我们还能想想我们自身。我们没有能力也不会再需要去做“东西”了,而是去研究人的欲望来为人自身设计感觉,并且构建出直接能创造这种感觉的,人的延伸。因为资源信息流通的发展,我们对于于手中有限的情报与原料的制约越来越小,对于用户需求的分析和深入挖掘,将占据更大的比重。

做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最后的最后,大家都在做同样一件事。能调动人心才重要。

往何处去

2016/07/25 Whiplus 未分类

上上个学期在帝国理工时有这样一门课Technology Innovation Methods,讲的主要是学校或者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进行商业化的过程。在最后提交课题的时候我和日本小哥Dice同学提出了一个钟摆理论,即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同时由科技研发成果资源和用户需求的分析出发,逐步迭代缩小两者的范围,最终成立一个兼顾两者的折中方案。

当时也很激动,也很有干劲,理论模型幻灯都不错,最后发表的反响也很好。在此后做家具的时候和Jack Mama聊,他说科技这种东西充其量只是一种资源,而资源这种东西在设计的过程中永远是最后才考虑的次要对象。此后,也越来越觉得这套东西不对劲,直到最近才发现原来自己真是大错特错:着眼资源只会让自己的眼界越来越狭窄,心态越来越急躁。钟摆模型是一定会越摆越歪的。当然,在这同时也慢慢发现传统的学校教育是大有问题的,中国是如此,到了帝国理工,也是一样。

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应该始于目标的确立。

无论是Approach Motivation还是Avoidance Motivation,最终逃不出的关键词还是死亡。无论是为了临终前不那么后悔,还是为了临终前要完成某些事情,其实还是殊途同归,最终指向人生的目标。在安排计划的时候,所有行为和判断的出发点都应该基于这些目标。任何只针对当下形势所进行的判断和行动,即便是已经预见到了当下未来的趋势,如果不加由个体坚定的价值判断和选择,那么永远只能随波逐流,任人宰割。

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个人目标是需要去认真寻找的。所谓当事者迷,不无道理。一个人往往需要克服极大的bias才能去平静下来,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需要。对未来的向往,往往还是需要回溯到过去对于各种各样事情的本能反应,不断测试,方才知道哪些目标是表面现象,而哪些是本质的需求。今天在职业相谈的时候,庆应的一个前辈建议我去画一个心态曲线图,标记了一些从小到大的重要事件和心理反应,倒是一个不错的手段。

对于评定行动的方式,这几天学了一个公式,深有体会,即
Rating = Impact * Feasibility
其中Impact = Volume * Possibility
Feasibility = 1 / (Risk * Cost)
用人话来讲就是综合考量行动对于实现目标的影响力与可行性,决定各类行动的优先顺位。其中影响力等于影响面乘以影响程度,可行性与风险和代价成反比。如果需要考量时间因素,Rating还可以等于Impact * Feasibility / Lifespan ,需要越长时间的才成达成的事项优先级越低。

大家都说套路套路,现在想想,往往套路比本能动物性的思考要有效得多。这也就是人类不同于一般有机生命体的所在了吧。

1 2 3 4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