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个学期在帝国理工时有这样一门课Technology Innovation Methods,讲的主要是学校或者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进行商业化的过程。在最后提交课题的时候我和日本小哥Dice同学提出了一个钟摆理论,即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同时由科技研发成果资源和用户需求的分析出发,逐步迭代缩小两者的范围,最终成立一个兼顾两者的折中方案。
当时也很激动,也很有干劲,理论模型幻灯都不错,最后发表的反响也很好。在此后做家具的时候和Jack Mama聊,他说科技这种东西充其量只是一种资源,而资源这种东西在设计的过程中永远是最后才考虑的次要对象。此后,也越来越觉得这套东西不对劲,直到最近才发现原来自己真是大错特错:着眼资源只会让自己的眼界越来越狭窄,心态越来越急躁。钟摆模型是一定会越摆越歪的。当然,在这同时也慢慢发现传统的学校教育是大有问题的,中国是如此,到了帝国理工,也是一样。
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应该始于目标的确立。
无论是Approach Motivation还是Avoidance Motivation,最终逃不出的关键词还是死亡。无论是为了临终前不那么后悔,还是为了临终前要完成某些事情,其实还是殊途同归,最终指向人生的目标。在安排计划的时候,所有行为和判断的出发点都应该基于这些目标。任何只针对当下形势所进行的判断和行动,即便是已经预见到了当下未来的趋势,如果不加由个体坚定的价值判断和选择,那么永远只能随波逐流,任人宰割。
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个人目标是需要去认真寻找的。所谓当事者迷,不无道理。一个人往往需要克服极大的bias才能去平静下来,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需要。对未来的向往,往往还是需要回溯到过去对于各种各样事情的本能反应,不断测试,方才知道哪些目标是表面现象,而哪些是本质的需求。今天在职业相谈的时候,庆应的一个前辈建议我去画一个心态曲线图,标记了一些从小到大的重要事件和心理反应,倒是一个不错的手段。
对于评定行动的方式,这几天学了一个公式,深有体会,即
Rating = Impact * Feasibility
其中Impact = Volume * Possibility
Feasibility = 1 / (Risk * Cost)
用人话来讲就是综合考量行动对于实现目标的影响力与可行性,决定各类行动的优先顺位。其中影响力等于影响面乘以影响程度,可行性与风险和代价成反比。如果需要考量时间因素,Rating还可以等于Impact * Feasibility / Lifespan ,需要越长时间的才成达成的事项优先级越低。
大家都说套路套路,现在想想,往往套路比本能动物性的思考要有效得多。这也就是人类不同于一般有机生命体的所在了吧。